粑粑柑?耙耙柑?还是……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和错字不共戴天 Author 蚂老师
这是冬天里极受大家欢迎的一种水果,比桔子甜,比橙子好剥皮,正好滋润被暖气或者火炉烘得有点干的喉咙。打开手机上某橙色软件,随便一搜,便出来许多结果。
标题里又是“粑粑柑”又是“耙耙柑”,
到底哪一个写法是对的?
这种水果本来叫“春见”,是日本1979年杂交培育出来的品种,2001年引进到中国,广泛种植于四川、重庆、湖南、江西等地,但最主要的产区还是四川和重庆,结果它在四川又得了个小名“pā pā 柑”。
四川话里“pā”就是“食物熟透而变软”的意思,而春见柑的特点是果肉松软、脆嫩多汁,于是就借了“pā”来形容,再卖个萌,就成了“pā pā 柑”。
这个“pā”写出来,应该用火字旁的“𤆵”,本义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煮到熟透而变软,比如“𤆵猪脚”、“𤆵牛肉”、“𤆵𤆵菜”,也泛指软。有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四川方言词——“𤆵耳朵”,就是说丈夫耳朵软怕老婆,对老婆言听计从。
𤆵
“𤆵”字的释义(图片来源于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7版)及汉典网)
𤆵牛肉(图片来源于公众号“重庆发现”)
𤆵耳朵
所以,春见柑在四川得的小名,应该写作“𤆵𤆵柑”。
不是“粑粑柑”,因为“粑”是饼类食物,不一定柔软,比如长沙的“糖油粑粑”。也不是“耙耙柑”,虽然“耙”读pá,跟四川话的“pā”比较接近,但“耙”为“耒”字旁,指翻地的农具,没有“软”的意思。
大概是因为“𤆵”这个字一般的字库没收录,很多输入法打不出来,大家就选了拼音“pa”里字形和字音都比较接近的字“耙”;又因为“粑”长得跟“耙”也挺像,有的人一不小心就写成了“粑粑柑”……这里向百度、搜狗等输入法开发公司呼吁一下,赶紧把“𤆵”字加进来,给好吃的“𤆵𤆵柑”正正名吧。
本期责编:张一
语标
微信号:Yubaio_BLCU
-扫码关注我们-